面源污染因其影響范圍廣、交換過程復雜而往往難于控制,一直是環境治理領域的重要難題[1]。其中農業面源污染是污染物從農田經由地表徑流、潛層滲流方式通過緩沖帶,向水體轉移的緩慢過程[2],其發生與發展過程歷經“產、流、匯”三個階段。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多側重于匯流階段,也就是污染水體的治理研究,這其實是一種化面源為點源的方法,割裂了面源污染的自然過程,很難實現流域水質的穩定達標和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流域尺度內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應關注從源頭、過程到終端的全過程控制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面源污染的危害。
針對面源污染是發生在大地理空間尺度內的環境問題,依托生態系統的自凈功能,輔助以人工強化手段才是更為可行的方案。菌根( Mycorrhiza) 作為土壤中真菌與植物根系共生所形成的共生體,可有效促進植物的元素吸收能力,并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有望成為應對當前廣泛存在的面源污染問題的有效手段。自然條件下菌根真菌資源豐富,適應性強,可適應各種生態環境,并能與絕大多數的高等植物( 80%以上的陸生植物) 形成共生體系,因此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前景[5]。基于此,創新性地提出“三段式”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理念,即: 基于生物肥料的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量技術; 基于緩沖帶功能強化的農業面源污染截留與凈化技術; 基于生態系統自凈功能強化的農業面源污染終端處理技術。在此思路指導下,介紹和展望了菌根生物技術在不同階段可能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提供一種有效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