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中常見細菌對氯消毒副產物的影響 |
文件大小:0.73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11-18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瓊氏不動桿菌 松鼠葡萄球菌 加氯消毒   |
【摘要】 | 通過對飲用水中常見的兩種不同細菌———瓊氏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junii,革蘭氏陰性)和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革蘭氏陽性)在UFC條件下進行加氯消毒試驗。 |
【部分正文預覽】 | 液氯消毒是最早的飲用水消毒方式,由于它具有持久、高效、廉價、方便等優點,迅速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應用[1]。后來,人們又開始陸續使用二氧化氯、氯胺、高錳酸鉀、紫外線等進行消毒[2]。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幾乎都使用液氯消毒,盡管消毒劑在滅活水生病原體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消毒劑也能與水中某些成分反應而生成各種消毒副產物( DBPs) ,如三鹵甲烷( THMs) 、鹵乙酸( HAAs) 、鹵乙腈( HANs) 等。 權衡飲用水中微生物和DBPs 污染物的風險,對致力于安全飲用水的水處理工程師和微生物學專家而言是一大難題。許多已經進行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減少飲用水中DBPs 的形成,重點主要集中在消毒及與源水中腐殖質之間的反應,而很少有研究從微生物學的觀點去評價DBPs 的形成,或者將DBPs的形成與消毒聯系起來。筆者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評價在水處理過程中細菌或藻類細胞物質對DBPs形成的作用,這對于飲用水消毒處理以及副產物生成研究方面是開拓性的,具有重要的參考及應用意義。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