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排水管道運行中,地下水的過量入滲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深圳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口東岸,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高達1 837 mm,導致深圳市地下水位較高,尤其在南部,地下水深度一般在2 m 左右。因此,在深圳這種高地下水位地區,控制排水系統的地下水滲入量對提高設施利用率、改善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狀況有重要意義。
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提出,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污水量的確定宜適當考慮地下水的滲入量。地下水滲入量一般可通過3 種方法進行確定:夜間最小流量法、用水量折算法和節點流量衡算法[1]。在法國,夜間最小流量的70%認為是地下水入滲,而在中國尚無此經驗值,雖然夜間最小流量法測定較為簡單,但因采取國外經驗值、國內外居民的生活習慣不同等因素,導致精度不高,數據可信度不大。用水量折算法需要統計準確的居民用水量,對于隔月抄表的地區不太適用; 另外,由用水量折算原污水量時折算系數一般取0. 9,這會導致數據可信度不大。節點流量衡算法是在排水系統的主要節點安裝流量計,連續測定污水流量,據此結合管道中污水的流動規律進行水量衡算,推算干管系統的滲入量; 該方法在操作中難度較大,并且需時較長,但是相對另兩種方法,其準確度較高、數據可信度較大。
2008 年4 月—2009 年11 月,深圳市水務集團在威立雅水務集團的協作支持下,采用節點流量衡算法和電導率測定法在深圳市福田區展開了地下水滲入量的測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