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得益于快速的工業化進程, 中國經濟總量實現了迅猛增長。然而, 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 環境與就業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迫切需要尋找合適的政策工具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作為企業在政府環境規制下彌補環境負外部性的重要手段, 不同于一般的生產性投資,一方面通過倒逼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拉動地區勞動力需求, 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地區環境提高勞動者效用, 從而促進地區勞動力供給增加。許多研究考察了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的環境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但對其地區就業效應關注甚少。因此, 值得探討的問題是: 通過調整中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規模和模式能否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增加地區就業?
本文構建了一個包含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變量的地區勞動力供求模型,通過考察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的企業競爭力正效應、企業生產規模負效應對地區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對勞動者效用水平從而對地區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從地區勞動力需求和地區勞動力供給兩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地區就業效應的濟學機理。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 通過定義污染物無量綱化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強度變量采用1997—2011 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并運用聯立方程回歸估計方法對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規模和不同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模式的地區業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進一步地, 本文探討了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地區就業的滯后效應, 以及其對人口、土地與環境矛盾突出的中國東部地區的就業效應。最后根據主要研究結論對中國未來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規模調整和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模式選擇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