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活動和氣候變化對煤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影響 |
文件大小:1.28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5-01-20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土壤污染 地下水系破壞   |
【摘要】 | 隨著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采,煤礦區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產生或輕或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地下開采造成了土地大面積塌陷,導致農作物減產、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土壤污染、地下水系破壞等。 |
【部分正文預覽】 | 隨著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采,煤礦區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產生或輕或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地下開采造成了土地大面積塌陷,導致農作物減產、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土壤污染、地下水系破壞等,使得礦區生態系統的微氣候、水文、植被、生物等生境發生變化,造成整個礦區生態環境破壞,進而發展為不可逆轉的生態問題。對于礦區生態環境評價的研究比較多,目前主要采用多指標法進行評價,但該方法在不同礦區無法進行比較。采煤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采礦活動特征的地表植被的格局與變化過程,因此本文從植被變化入手,引入植被凈初級生產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研究礦區生態損失量。NPP 與植被本身生物特性及降水、溫度等區域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并能夠以統一的尺度標準來衡量區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過程對植被的影響程度,并直接反映植被群落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生產能力,表征礦區生態系統運行質量狀況。因此分析采礦對NPP 的影響可以作為礦區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表明,礦區NPP 對采礦活動的反映具有敏感性。因此,NPP 能夠以統一的尺度標準來衡量礦產資源開發過程對地表植被的影響程度。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