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氯苯(HCB)、滴滴涕(DDT)和多環芳烴(PAHs)是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因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毒性和在環境中的長距離遷移能力而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我國對這3 種污染物的研究最多[1]。工業場地中HCB、DDT、PAHs 的來源廣泛,HCB 除來源于電解鎂的生產過程外,在含氯溶劑(主要是四氯乙烯、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和其他氯代化合物(氯乙烯)一些殺蟲劑的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HCB。DDT主要來源于DDT 的生產和存儲。PAHs 主要來源于其各個生產車間內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及焦油、煤氣等化工產品的加工、廢棄和燃燒。工業污染場地不同粒徑土壤顆粒中污染物分布規律,對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選擇及工藝優化有重要指導意義,尤其是土壤生物修復、土壤淋洗、和熱脫附等技術。李合蓮發現在某焦化廠污染場地土壤中,250 ~500 μm 粒徑下污染物含量是50 ~ 75 μm 粒徑下含量的6.41 倍,結合不同粒徑PAHs 淋洗去除率高低,認為50 μm 是最佳分割點;王瑛[7]等人研究發現,在250 ~850 μm 粒徑下DDT 熱脫附效果最好,Amellal N[8]和Krauss M[9]發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受到粒徑大小的影響。這類研究可以提高土壤修復效率,但是影響工業場地污染土壤中污染物在不同粒徑中污染物含量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較少涉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