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結果表明,應用EOF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酸性降水場的空間分布特征,江蘇省降水pH值的第一典型分布場以東部沿海高于西部地區為主,月降水pH值逐年呈波動上升趨勢;大氣電導率的第一典型分布場呈同位相變化,西部高于中東部地區,季節變化特征明顯;酸雨量的第一典型分布場為淮河以南高于淮北地區,具有夏春季高、秋冬季節低的季節變化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的加速,能源需求量大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SO2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從而使江蘇成為我國較嚴重的酸雨污染區[1-3]。2000年以后,隨著各級政府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實施,二氧化硫污染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作為全國唯一的“雙控區”省份,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并引起了許多學者關注。范元中、劉梅等[4-5]發現淮河以南地區酸雨污染普遍重于淮河以北,自北向南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區域差異明顯。商兆堂[6]根據徐州、淮安、南京、常州4 個觀測場14 年降水樣本得出,污染物的排放隨時間變化雖然具有一定的區域性集中特征,但主要以局部變化為主,酸性降水的發生不僅與污染源有關,而且與天氣系統關系密切[7-9],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以上研究雖然對酸性降水分布、發生頻率、影響因子等進行分析,但由于監測站點有限,時間序列短,均不足以反映全省酸性降水空間分布狀況。經驗正交函數分解(EOF)是多變量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大氣科學領域的研究[10-11]。它是在實測要素場的基礎上,把要素場分解為時間函數和空間函數的乘積[12],對于分析實際要素場的空間結構效果不錯。因此,利用江蘇省24 個監測站2008-2011年的酸性降水資料,采用EOF 分解方法,詳細掌握江蘇省酸性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及發展趨勢,為各級政府制定、調整酸雨防控措施提供科學的決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