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河流、湖泊和水庫的水質評價,主要采用單因子和多因子 2 種評價法,對監測指標進行分類或權重評價。各類數據來源于自動或人工監測的數據庫。水質評價是基于基礎水質數據庫而產生的應用系統。為適應水利信息化的要求,江蘇省水文局建立了基于全省分中心數據庫的綜合監測數據管理信息系統,整合了現有歷史數據及未來新的數據信息,集中以 1 個中心數據庫為數據源,形成一整套基于 Web 技術的信息處理系統,使數據源出處唯一、數據處理效率提高、核驗準確、查詢準確便捷。系統主要包括數據管理、信息查詢、評價分析、用戶管理等功能模塊,各數據庫表結構設計緊湊、關聯合理。在標準庫表結構中,從整體上綜合考慮了代表水體的質量因子、可能影響水體環境的污染因子及其它要素信息,并兼顧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源等水體類型 [1];在測點(或測站)基礎類信息表結構中,主要以測站、功能區、水資源區等的編碼為主鍵,建立相關表與表之間的索引聯系;在監測數據表結構中,以參數的屬性分成不同表格 [1];其它表主要是基于決策分析所需數據源進行設計的。在該系統的建設中,基礎信息、歷史數據的整編入庫是工作重點。江蘇省監控點的基礎信息多以各地區自定義編號及中文名字區別,加之管理人員的更替等因素,雖然多年來電算整編已從手工到初步電子文本形式,但仍無法直接入庫使用。因此對這類歷史資料首先應按數據庫使用要求進行核對整理,然后導入地表水標準庫的基礎信息表中。歷史監測數據主要是以各地監測分析實際項目為索引的電子文本格式,需將其按不同參數分別導入到標準庫中不同表格中,完成所有歷史數據的資料入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