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表明:①修復后TVOC和惡臭的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②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復過程中,VOCs和惡臭的揮發受氣象要素和作業的影響,其濃度在總體下降的過程中伴隨著階段性上升現象;③結合GIS技術,電子鼻能初步用于評估土壤和地下水修復現場造成的空間污染情況及對周圍居民產生的影響.但造成影響程度的具體細化分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正文:
近年來,中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事故頻發,引起了社會和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1,2],如齊齊哈爾某日本“遺化”場地揮發有毒氣體(芥子氣),造成10余人死亡,百余人受害;2004年,北京地鐵5號線宋家莊工地挖掘過程中,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傷[3].其中受VOCs和惡臭污染的場地占有較大比重[3]而在地下水中甚至發現過一些沒有注冊使用的農藥.
修復污染場地,需要評估監測. 但是傳統檢測技術費用高昂,據Nielsen 等[5]統計,如果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前,采用傳統檢測技術確定主要污染成分將花費超過5 000億美元,約占到美國總修復費用的15%. 因此,Aelion 等[6]提到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工程中,低成本高效檢測技術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電子鼻是一種能快速無損的檢測VOCs 和惡臭的低成本、實時監測設備[7]. 近年來,電子鼻開始被應用到土壤和地下水TVOC 和惡臭檢測方面. 如2004 年,Yang 等[8]在實驗室模擬SVE( 土壤氣相抽提技術) 去除土壤中的VOCs,將半導體傳感器檢測結果和GC 比對,相關系數達到98%以上; 2011 年,卜凡陽等[9]選用長三角典型水稻土模擬SVE 去除其中的揮發性氯代烴,半導體和電化學傳感器檢測結果與GC 比對,相關系數達到99%以上. 雖然電子鼻的技術特點顯示了現場監測潛力,但目前還沒有把這一技術應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復現場的研究報道.
本研究采用自主研發的電子鼻系統,結合GIS進行布點和空間污染分析,嘗試分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復現場TVOC 和惡臭的區域性分布及對周圍居民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