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50 年代后期起,隨著巢湖流域的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大量營養物質流入湖泊,雖然采取了大量的治理和控制措施,減緩了巢湖富營養化水平的增加趨勢,但巢湖富營養化程度依然很高,藍藻水華仍經常泛濫,嚴重影響了合肥和巢湖工農業用水、巢湖漁業的正常生產和城市環境,也影響了合肥濱湖新區的發展。從安徽省情巢湖流域發展現狀出發,需要尋求能直接降低巢湖富營養化水平和基本抑制水華災害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投資不大、見效快,風險小且有一定的運行經濟效益。水生植物以其特有的組織和生態功能及易于人工操縱等原因而在凈化水體污染、防治富營養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針對巢湖的水體富營養化,本項目從2004 年起進行了水生植物塘處理巢湖水富營養化技術小試和中試研究,試驗主要是利用選定的水生植物(水花生、水葫蘆等)按一定的方式種植于水體流動的池塘內, 使原水在其中停留一定的時間,通過多種機理,包括同化和貯存營養鹽、向根區輸送氧和為微生物提供活 的載體等,使污染物得到有效凈化。然而由于水生植物尤其是水葫蘆繁殖、生長快,如果沒有控制措施, 會帶來二次污染甚至造成生態災難,所以同時進行了水葫蘆的后續打撈、處理、再利用試驗。本文將整個 試驗的運行情況及試驗結果進行了闡述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