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作為一種有效的生物處理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城市污水處理中。然而,伴隨著污水的凈化,也產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其數量約占處理水量的0. 3% ~ 0. 5% ( 以含水率為97%計) 。并且隨著我國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和處理率的提高,剩余污泥總量也在不斷增加。剩余污泥中含有有機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重金屬等,必須對其進行妥善處理,以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近些年來,微生物燃料電池( MFC) 作為一種新型資源化技術,逐漸被應用到剩余污泥處理中[1 ~ 3]。它可以利用剩余污泥中豐富的有機質為燃料,在降解有機質的同時,將化學能轉化為清潔的電能。但是,剩余污泥中的有機成分大部分為細胞壁所包裹,不容易被微生物直接分解利用,從而致使MFC 直接利用剩余污泥為燃料時的產電能力與污泥降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對污泥進行預處理,使有機質溶出,提高污泥的生物可降解性,是加快污泥消化的前提條件。已有研究表明,堿解預處理可以破壞污泥絮體及細胞結構,使不溶性有機物從胞內釋放出來,成為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溶解性物質,從而提高了污泥的厭氧消化能力[4,5]。但將堿解污泥直接作為MFC 的燃料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嘗試直接將堿解污泥用作MFC 的底物,考察其作為MFC 底物的可行性,同時分析了堿解時間對MFC 產電及去除污泥中有機質效果的影響,以期進一步提高MFC 對剩余污泥的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