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遙感的撫河尾閭及入鄱陽湖口演變分析 |
文件大小:1.35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4-07-18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遙感影像 影像分類原理   |
【摘要】 | 基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以1973——2o09年的鄱陽湖枯水期遙感影像作為主要數據源,利用影像分類原理提取撫河尾閻及入湖口的河道灘地信息,研究40年來河道灘地的演變規律,并分析引起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
【部分正文預覽】 | 撫河是鄱陽湖水系第2大河流,位于江西省東部,原在李家渡以下荏港西向分流,由于1960年贛撫平原水利工程實施后,撫河在荏港改道由青嵐湖匯入鄱陽湖…。撫河尾閶河道及入湖口的特征演變會引起該區防洪、水資源利用形勢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故分析河道演變對流域生態、防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往的河道、河口演變研究大多受人的視域范圍和調查工作路線布置復雜度的影響具有局限性。現今遙感技術在河道研究中受到人們的廣泛應用,如李茂田【2]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與數字高程模型(DEM)技術定量模擬了40年來九江河段沖淤演變過程,得到該河段每1 0年的平均沖淤量和淤積速率,發現河床淤積主要集中在九江河段的上游部分。劉萬俠【,]等以遙感影像為數據源,使用RS和GIS技術,對北江蘆苞淺段岸線和洲灘變化進行對比分析,探討河勢的發展趨勢。由此可見遙感幾十年前的遙感影像可以真實、具體、形象地反映當時下墊面情況,彌補了常規方法的不足[4-5),對于研究時間跨度廣的河道具有宏觀性、時效性和空間連續性等優勢。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