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方法研究 |
文件大。0.81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4-06-14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系統風險評價 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
【摘要】 | 依據系統風險評價的邊界要素,初步建立了區域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區域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評價、區域污染源特性評價和區域特征污染物健康風險評價. |
【部分正文預覽】 | 采用多指標綜合方法,對3個評價體系進行耦合,并運用ArcMap的Spatial Analysis功能制圖對其進行風險表征,從而建立了對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不同污染類型的區域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的新方法.以常州市為例,利用該方法對其淺層地下水進行污染風險評價,研究表明該市地下水脆弱性指數較高,且分布不均;污染源分布較為集中,對地下水污染風險影響較大;受污染物及污染源影響,常州市區人群健康風險值較高.全市淺層地下水污染風險高且分布不均,污染風險較高區域分布在安家-薛家-鄭陸一線以北和城區及其東南部一帶. 地下水是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也是重要的飲用水源之一[1].隨著地下水資源的日益開發,其污染日益嚴峻.如遭到農業面源和城市雨污水徑流的污染;城市化和工業化產生的污水和固體垃圾的直接排放污染;采礦和廢氣礦坑污染;超量開采地下水引發的咸水入侵和自然有害物質的溶解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等[2]. 據對我國195 個城市監測結果表明, 97% 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40% 污染不斷加。3 ~ 5]. 由于地下水交替程度較弱,自凈能力較低,對其污染風險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了DRASTIC 評價法[6 ~ 17]研究地下水脆弱性,并結合污染源風險進行地下水污染風險模糊評價. 但該方法因其指標固定,未考慮具體評價區域特殊性( 區域特征污染物、評價區特殊的水文地質條件、人口密集情況等) [18, 19],因此會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精準度. 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包含各種復雜的問題,不僅與評價區水文地質條件有關,而且與區域特征污染物及其對人群的健康影響等諸多因素有關.
本研究綜合地下水特殊脆弱性、區域污染源特性及區域特征污染物健康風險評價等方法,構建針對區域特征污染的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模型,利用GIS 平臺進行構圖表征,建立了就某種或某幾種污染物的多指標耦合評價方法,對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不同污染類型的區域風險的識別和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