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西部山區缺水區構造裂隙水找水實例解析 |
文件大小:0.81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7-02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缺水區 構造   |
【摘要】 | 保定西部山區地處太行山東麓北段,區內地下水與地表水分布不均,缺水區分布較廣,區內地質條件復雜,找水難度極大。在近年保定西部山區缺水區找水工作中,以地質控水理論為指導,綜合遙感解譯、物探勘查、鉆探驗證等技術手段,成功實施了系列的地下水勘查示范案例,通過對典型實例的分析,指出各專業人員相互配 合以及各種技術方法的相互驗證,能有效的提高山區找水的工作效率與成井率。 |
【部分正文預覽】 | 保定西部山區位于太行山東麓北段,總面積約11 500 km ,據不完全統計,涉及到9個縣(市、區)普遍面臨缺水問 題,其中季節性缺水村莊有2 000余個,常年缺水村莊800余 個… 。由于基巖地下水埋藏的復雜性及不均勻性 ,一直以 來,缺水地區的成井率不高,當地群眾常面臨飲用水短缺、水 質惡化及因水致貧等問題。 史家佐村有2 500余人,位于唐縣齊家佐鄉東北,屬于中 低山地貌。本區屬于嚴重缺水地區,由于現有飲用水井供水 能力嚴重不足,大部分村民只能以高價從鄰村購買生活用 水,給原本就不富裕的村民又增加了一大筆額外的負擔,同 時,村民內部因為爭奪有限的水資源而時常激化矛盾,嚴重 的影響到了鄰里和諧。近年來,該村先后向縣、市反映缺水 問題,也有多家單位曾在此地開展了勘查,但是因為特殊的 地質條件,均是無功而返。區內找水難度極大,主要體現在 以下的兩個方面,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大部分構造均被巖 脈、高嶺土脈侵入,富水構造較少,地下水連通性較差;二是 工作區地下巖脈復雜,對測量的數據很容易引起誤判,增加 了地下水勘查難度。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