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攝于大理市新邑村外的濕地公園,一條木制棧道蜿蜒穿過濕地,帶著游人一起入畫。;
;;;
11月12日,晴,大理市才村。走進才村生態濕地,恍若走進世外桃源:一叢叢蘆葦迎風招搖,一行行水鳥擇水而徙,一簇簇綠草悄然成片,一點點飄萍浮在水面。8000多株植物組成的湖濱帶里光影婆娑,身著黃色褂子的灘地管理員駕著小船隱沒在樹叢里,所過之處,水面泛起微微清波。蘆葦蕩里,棧道曲曲折折,一位老人沐著晨光聆聽著廣播。;
;;;
才村生態濕地建設工程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人工濕地2萬多平方米。工程實施之前,這里有魚塘、有農田。
;;;
“濕地被稱作‘地球之腎’,具有對污染物進行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及水體凈化的作用。”大理市環保局工程師奎一平向記者介紹。
;;;
“十一五”期間,我州洱海治理堅持從專項治理向系統綜合治理轉變,實行綜合控污。加大洱海及環湖湖濱帶生態修復力度。認真實施大理市4個生態經濟示范鎮建設,以及洱源縣生態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屏障、生態家園、生態文化七大體系建設。把占洱海70%入湖水量的北部“兩江一河”(羅時江、永安江,彌苴河)生態濕地建設作為生態經濟示范鎮建設的重要內容,創新土地使用方式,分別建成了洱海西岸58公里湖濱帶、羅時江河口、東湖鄧北橋、葛官營、才村等近萬畝濕地,使洱海湖泊水體自凈能力明顯提升。
;;;
58公里洱海西岸湖濱帶目前是世界上最長的湖濱帶,恢復濕地面積1040萬平方米,種植植物170多萬株。所創經驗被廣為借鑒、推廣。
;;;
“人工建濕地,世界上是日本最先提出的。經過實驗,日本人工濕地每平方米的造價是幾十萬元。我們的人工濕地采取‘窮人窮辦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平方米造價只有7塊多。為此,日本反而到大理來向我們‘取經’呢!”奎一平自豪地說。
;;;
新邑村村外也有一塊人工濕地,幾百米外連接著一個日處理100噸的土壤凈化池,新邑村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到土壤凈化池凈化后,再進濕地凈化,然后才排放到洱海。近年來,大理市結合洱海保護“六大工程”中“生態修復建設工程”的實施,在洱海湖濱帶范圍內的才村、下河灣、羅時江、小關邑等地段修復性地建設了較為典型的洱海濕地。本著綜合治理、控制面源污染的理念,濕地修復建設被植入了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據介紹,下一步大理市將對蒼山十八溪入湖河口進行濕地強化建設,增加入湖河口的生態植物,完善河口區的生物多樣性,增強河口區的截污控制能力。;
;;
洱海源頭的濕地建設也備受關注和借鑒。11月15日,我們來到洱源縣縣城污水處理廠東南側,“驗證”尾水深度處理濕地試驗示范工程的實效,結果令人驚嘆。
;;;
洱源縣縣城污水處理廠承擔著洱源縣城近兩萬人口的污水處理,尾水深度處理濕地試驗示范工程與海尾河毗鄰。工程區種滿了各種植物,略帶臭味的污水廠出水要經濕地凈化系統四級凈化。當我們沿著羊腸小道走到第三級凈化池盡頭時,已經聞不到一丁點臭味,當地的一名干部用手捧上一捧水給我們:“瞧,水是清的。”水真的很清,在池子里我們還發現了悠然游弋的小魚。據介紹,達到一級A類排放標準的污水廠出水經工程濕地深度凈化后,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然后排入海尾河,進彌苴河,最后流入洱海。
;;;
據了解,洱源縣縣城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濕地在我省屬首創,它為洱海源頭水污染防治工作探索出了寶貴的成功經驗。目前,海西海、茈碧湖水源保護區建設及西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正在扎實推進,茈碧湖草海濕地建設、消水河濕地建設則進展順利。
;;;
“近兩年,幾乎絕跡的月亮魚(中華鰟鮍)、麥穗魚都又重新出現了,這些魚種對水質要求特別高。”住在洱海邊的才村村民張社能遠望著碧波洱海高興地說。位于滿江的下河灣濕地、全民健身中心旁的小關邑濕地和古生村濕地、西湖濕地等更成了人們紛紛前往的浪漫之地。
;;;
對此,奎一平說:“濕地的修復建設有效削減了洱海的污染負荷,改善了洱海水環境質量,實現了保護洱海的目的。同時,也促使洱海湖濱帶內部生物群落結構更加優化,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效果增強;洱海生態結構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維護了洱海湖濱帶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