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水資源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如果不加以足夠的重視并果斷采取措施,日漸加深的水資源危機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中國市場的投資者和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增加了風險。與此同時,解決水資源危機的過程也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
北京的商道縱橫(SynTao)和新加坡的責任研究所(Responsible Research)合作撰寫的研究報告《中國水問題:責任投資者的風險和機遇》近日在香港彭博新聞社發布。該份報告是由亞洲水項目發起,數家國際組織資助,歷時數月完成。 報告指出,全球投資者、跨國公司和民間團體應與中國政府和企業展開多方面合作,積極參與解決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
報告通過大量數據揭示,中國正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每年因此而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50億美元,幾乎是洪水災害所造成損失的2.5倍。在未來幾年內,許多中國企業都將被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困擾,尤其那些水資源消耗較大的行業,如金屬冶煉,采礦,紡織以及造紙印染等。因此,報告建議,全球投資者都應該關注中國的水資源問題,重視水資源危機及其可能帶來的投資風險,并支持中國企業應對挑戰。
按照報告中的分類,中國的水資源危機主要體現在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可用地表水不足、地下水開采過度、水污染嚴重、城市供水質量不高等幾個方面。報告首先對中國水資源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梳理,并回顧了近年來一些重大的水污染事故。然后,報告分別從有形風險、政策風險、經濟風險、管理風險和社會風險等方面對水資源危機所帶來的投資風險進行了逐一闡述。報告提出,這些風險將通過用水價格的不斷上漲和水處理費用的上調轉化為相應的成本風險,最終影響投資者收益。
在這些風險中,有形風險是指由水資源的匱乏和污染,及水資源地區分配不均衡而造成的風險。當水資源的短缺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時,地區的水量和水質將會成為投資者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管理風險亦是巨大的潛在風險,通常情況下,當水污染事件發生的時候,不少公司還缺乏相應的危機處理機制,可能造成的極大的商譽損失。在政策層面,那些耗水量較大、水污染情況嚴重的行業在未來擴張時,將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批和監管。在社會層面,地方政府和居民在水價上漲問題上的爭議已顯示水問題背后潛藏的社會風險。逐漸覺醒的公眾環保意識、不斷高漲的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使涉水行業運營風險陡然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即使是很輕微的水污染事故亦可能導致公眾的不滿和抗議。
風險與機遇總是并存的,水資源危機在帶來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譬如:政府允許民間資本進入供水行業;市場對先進的節水或污水處理技術及設備的需求增加;消費者偏愛瓶裝飲用水產品等等。投資者加大對這些涉水行業的投資,一方面有利可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緩解中國的水資源危機。
報告預測,在制度層面,由于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扶持,涉水法規將得到不斷完善,涉水行業的發展也將獲得更大的政策傾斜;在技術層面,水供應和水處理行業將引進更多的科技成果和國際先進生產工藝,污水處理工序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擁有先進水處理技術的公司,將在中國市場迎來更好的銷售業績。具有節水意識的運營理念和管理手段對企業積極應對水資源危機更是大有裨益。此外,對一些特定行業的生產與管理,如電力行業,通過減少直接取用地下水或地表水、完善廢水循環再用技術,可以極大減輕水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并滿足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