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河岸帶介于水- 陸地生態系統之間, 是一種生態交錯帶, 具有明顯的邊緣效應[ 12] 。一定寬度的河岸帶經過水- 土壤- 植被綜合生態系統的過濾、滲透、吸收、滯留等物理、化學作用, 具有控制面源污染、凈化水質等多種生態環境功能[ 35] , 也具有動物棲息地、遷移通道與控制水土侵蝕等作用。城市河岸帶還具有重要的景觀功能, 在城市水岸環境營造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河岸帶及其濱水區植被建設作為河岸帶生態修復的重要手段, 目前受到國內外社會的廣泛關注[ 610] , 但是受到河岸帶自身條件、河流防洪功能、城市建設以及河流兩岸空間等因素的限制, 河道常常被硬化、渠化, 河岸帶消失、寬度減少, 沿河生產、生活污水與地表徑流未經河岸帶的過濾直接通過污水管網排入河道, 導致河流生境日益惡化。相關研究認為河岸帶綠化遠較其他類型綠化復雜, 河岸帶設計通常需要水文、生態、工程、園林等多學科人員的參與。
上海地區河網密集, 河岸帶形式多樣, 但由于長期受人類活動影響, 自然的河岸帶基本上已蕩然無存, 城市河岸帶的人工化程度高, 嚴重影響了河岸帶生態環境功能的發揮, 尺度過大的防汛墻也影響到了城市濱水景觀的視覺感受和市民親水活動的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