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1 工程概況
浙江某大型化工企業,主要生產草甘膦農藥。草甘膦主要采用甘氨酸生產工藝路線,即以甲醇為反應溶劑,在催化劑三乙胺的催化作用下,甘氨酸與聚甲醛反應,生成物再與亞磷酸二甲酯反應后,加鹽酸水解生成草甘膦。
草甘膦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具有有機物和有機磷濃度高、含鹽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特點,廢水主要由甲、甲縮醛、三乙胺、亞磷酸、鹽酸、亞磷酸二甲酯、單甲酯、氯甲烷等組成。其中水洗廢水的CODCr可高達10 000 mg/L 以上,母液濃縮廢水TP可高達350 mg/L 以上(其中絕大部分為有機磷) ,處理難度較大的化工廢水之一。
該企業原有一套規模3 000 m3 /d的生化處理設施,以厭氧—兼氧—好氧為主體工藝,處理甲醇廢水、水環真空泵廢水,以及難降解的含氯甲烷廢水、二甲酯廢水。但實際處理水量不足(包括冷卻水) ,而出水TP仍高達50mg/L 以上,超標嚴重,經常受氯甲烷、二甲酯微生物抑制物質的沖擊,甚至出現微生物大量死亡現象。
隨著該企業新廠的擴建,難降解物質及CODCr、TP濃度進一步增高,原生化處理設施不能滿足生產發展及環境保護的需要,迫使企業不得不對其進行改擴建。改建部分系指對原生化處理設施工藝流程的改造,其目標是實現CODCr、TP的達標排放;擴建部分系指針對老廠的難降解廢水和新廠的母液濃縮廢水、水洗廢水、三化廢水等的預處理設施,其目標是改善廢水水質、轉化有機磷并去除大部分總磷,降解部分CODCr ,使預處理后出水CODCr ≤500 mg/L、TP≤20 mg/L。但改造工程試運行結果表明,預處理出水CODCr及TP仍分別高達800 mg/L及50 mg/L以上,遠未達到原設計控制指標,增加了原生化處理設施的負荷。因此,在確定原設施的改造工藝路線時,應重點考慮預處理系統未達標而帶來的不利影響。改造后設計水量及水質,應符合老廠和新廠的
排水量及污染物量的總和。最終出水水質應達到當地環保部門的要求: CODCr ≤ 100 mg/L、TP ≤5 mg/L,其他項目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8978—1996)一級標準。經物料平衡計算和實際監測,改造工程廢水水質、水量及主要組分見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