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2008 年5 月12 日發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里氏8. 0 級,震動幾乎波及全中國,在震中汶川映秀鎮附近位于龍門山斷裂帶居民傷亡慘重,城鎮基礎設施及房屋遭到了嚴重破壞,供水、排水、電力、通訊系統全部中斷,其中北川、汶川、青川及什邡和綿竹部分鄉鎮供水設施全部損毀。據統計,四川省供水管網受損7 880 km。在災區努力自救和全國軍民共同支援下,至5 月20 日,除北川縣、汶川縣水廠和供水系統已報廢無法供水外,四川省其他縣級以上城市恢復局部供水。筆者有幸在5 月17 日隨建設部組織的災后評估隊伍到達重災區四川省綿竹市進行為期一周的房屋及供排水基礎設施評估,親歷應急供水及系統修復。
1 綿竹市應急供水簡況
四川省綿竹市地處川北,城區10 萬人口,供水區域10 km2 ,采用地下水,供水量3 萬m3 / d ,供水管網長度為50 km。地震發生后,水源井、三水廠和四水廠的供電系統中斷,供水系統癱瘓,但硬件設施沒有明顯損壞。為應急供水,對綿竹市原水源———二水廠大口井水質進行初步化驗確認可以使用后,將震后通過消防車和灑水車從德陽取水的方式改為從二水廠取水,解決了城區應急供水水源。電力部門緊急修通了水源井及水廠的備用電力系統,在對地下水源水質初步檢驗、破壞排查和試運行后,于5 月14 日下午啟動送水泵滿負荷向管網輸水,供水壓力僅為0. 13 MPa (震前為0. 37 MPa) 。據水廠運行人員的初步統計,城區80 %的供水管網遭到破壞而漏損,漏失水量在50 %以上。從市民反應和對災民走訪來看,應急供水及2 天之內恢復部分城市供水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和成功的,其對于保障社會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從筆者就綿竹市及周邊村鎮的現場調查和觀察來看,在城市供水系統的應急反應和規劃設計中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值得進行反思和總結。
2 供水系統恢復前的應急供水
2. 1 應急供水水源及方式
震后原有的水源及凈水等供水系統已中斷,可考慮的應急供水水源有: ①周邊鄰近城鎮未損水廠的出水; ②城市備用或曾廢棄的地下水源,如綿竹市將曾廢棄的二水廠的大口井作為應急供水水源;③配有發電機的企業及私人自備深井。消防車是最常見的應急移動供水工具,但對于大面積的停水,水箱經簡單處理后的灑水車或通過貨車裝大容積的水箱也是非常有效的供水措施。
“5. 12”地震使得水廠及當地水質監測儀器設備與玻璃皿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無法使用。在采用消防車等進行應急供水時和恢復供水前,毒性、濁度及余氯等常規指標的監測對于選擇供水水源及發布飲水建議至關重要。常規檢測只能借助于省級環保監測部門。汶川特大地震對地表水系及地下水產生的影響在應急供水時難以估量,利用發光細菌監測毒性不現實,因此,可通過容易獲得的魚、貓、狗等家養動物在一定時間的使用和飲用,來初步確定供水的急性毒性。如綿竹市在短時間內找來小體鯽魚,通過頻繁更換水來觀察魚的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