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出于節約資源考慮,目前城市景觀用水幾乎都由再生水來回補. 雖然污水處理廠采用多種物理、化學及生物的方法來提高再生水水質[1],但再生水中ρ( TN) 仍較高,用做景觀水時,遠超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Ⅴ類水標準,極易使景觀水體出現富營養化[2-3]. 隨著人們對環境的日益重視,景觀水處理將成為繼生活用水處理、工業水處理后的又一水處理新領域[4]. 當前國內外針對景觀水體處理的技術主要有膜生物反應器法[5]、物化法[6-7]、人工濕地- 生態修復法[8-13]、高壓靜電法[14]、電絮凝法[15]等. 生物脫氮技術的核心是利用反硝化細菌將硝態氮轉化為氮氣,進而完成氮循環[16-18],由于生物脫氮技術具有速度快、安全等優點,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焦點. 目前反硝化細菌的研究多集中在污水處理廠、水產養殖及地下水硝酸鹽污染的生物修復[19]等方面,反硝化細菌用于景觀水體的研究較少. 對于有一定流動性的景觀水體說,保持水體中微生物的有效濃度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對微生物進行固定化. 在有氧條件下反硝化細菌在填料表面快速生長形成生物膜[20-21],填料內部形成厭氧環境,為反硝化作用的順利進行提供條件[22]. 國內外常用的載體有石灰巖、貝殼[23]、碳素纖維[24]、海綿、陶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