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處理不同廢水工藝與植物優化配置研究 |
文件大小:0.53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8-28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人工濕地 不同廢水 濕地植物 優化配置   |
【摘要】 | 分析了人工濕地處理不同廢水的工藝流程,并對濕地植物優化配置提出了相應建議,旨在為人工濕地處理廢水的工程應用提供技術參考。 |
【部分正文預覽】 | 人工濕地( Constructed Wetlands) 凈化污水技術的研究始于20 世紀50 年代,德國的Dr. Kathe Seidel在研究中發現蘆葦濕地能去除污水中大量的有機物和無機物,70 年代Seidel 與Kickuth 提出了根區理論,進一步推動了人工濕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1996 年9 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第四次國際研討會上,人工濕地系統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正式進入水污染控制領域。人工濕地是利用植物- 基質- 微生物這個復合的生態系統,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實現廢水的高效凈化,污水流經床體表面和床體填料縫隙時,通
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使污水得到高效凈化處理。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