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處東亞大陸的東南部,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旱災時有發生。干旱已經不僅困擾了中國的農業生產,而且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旱情監測方法,主要是根據有限測定的土壤含水量或氣象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稀疏的水文站點或氣象站點。如果這些數據不能完全、及時獲取,旱情監測的精確性和及時性就會降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監測旱情并最大限度降低干旱造成的損失,是水利行業亟待解決問題。遙感技術宏觀、客觀、迅速和廉價的優勢及其近年來的飛速發展,為旱情監測開辟了一條新途徑。遙感技術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快速獲取大面積的地物光譜信息,不僅可以宏觀監測地表水分收支平衡情況,還能微觀的反映由于水分盈虧引起的地物光譜和地表蒸散變化。高時間分辨率遙感數據的獲取速度可以達到實時或近實時,適合于大尺度的旱情分析 [1]。MODI S (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譜儀) 是美國NASA 對 EOS(地觀測系統)系列遙感衛星平臺上的主要傳感器,MODIS 數據是目前所有公開廣播、可免費接收的遙感數據中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最高的數據資源。這些特征決定了 MODIS 數據在水利行業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和開發價值。目前,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系統匯集全國 5 個MODIS 站點(3 個主站,2 個輔站)的每日實時數據,通過星地通 DVB-S(衛星數字廣播)系統發送,水利部信息中心 24 h 不間斷接收,以文件的方式存貯在本地服務器磁盤陣列中,每日接受的MODIS L1B 級數據總量大約在 80 GB,全國 1 日覆蓋至少 2 次。本文基于每日接收的 MODIS 數據開展了數據前期處理到后期旱情監測的應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