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網水系是水在陸地上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由此形成一系列相對封閉獨立的集水區域,大到 1 個流域,小到 1 個小水系,并在這些河網上附著一系列相關屬性(如水文站、水質站、取水口、排污口等),水的管理問題主要是對這些河網水系的管理。分析河網水系的拓撲關系,并借助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管理,是河流編碼技術的實用之處。國內外河流編碼技術有許多流派和方法,由于不同國家地域、管理部門考慮的問題重點不一,河流編碼技術的思路和方法也相差甚遠。總的來說,現有的河流編碼技術可以歸結為 2 大類:一類是以河流的水文分析為主,從便于分析各個集水區域的水流關系和河流空間位置管理的角度,建立河網水系的拓撲關系 [1],如北美 Pfafstetter 河流編碼體系、歐洲(德國、挪威、葡萄牙、愛爾蘭、芬蘭、西班牙等)河流編碼體系、中國(國家測繪局、水利部、環保部等部門)河流編碼體系;另一類是以河網上的相關屬性管理為主,在分析各個集水區域的水流關系和河流空間位置管理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河流與相關屬性的相互關系,如美國的 NHD(The National Hydrography Dataset)河流編碼體系,在 1∶100 000 的地圖上劃分了 2 150 水文單元,500 萬條河段,相關的屬性有水質站 20 萬個、水量站 70 萬個、水庫 7.5 萬座,還有很多飲用水取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