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超超臨界1000MW機組精確給水加氧處理技術的研究 |
文件大小:0.25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12-03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加氧控制技術 溶氧量   |
【摘要】 | 對基建超超臨界1000MW機組實施精確控制給水加氧控制技術后,給水溶氧量平穩控制,成功解決了給水系統流動加速腐蝕,提高了機組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
【部分正文預覽】 | 大型火力發電廠超(超)臨界機組給水傳統上普遍采用全揮發處理(AVT)工況運行[1],使得給水系統管路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形態疏松,系統流動加速腐蝕(FAC)嚴重[2],導致水汽系統整體Fe 含量高、爐管結垢速率高、鍋爐壓差上升速度快、機組效率下降等一系列問題[3-4],這是超(超)臨界機組的通病,也是超(超)臨界機組安全和經濟運行的一大障礙。 為解決超超臨界機組普遍存在的給水系統加速FAC 問題,采用加氧處理技術(OT)已經成為超超臨界機組的必然選擇[5]。傳統的直流爐給水加氧技術在20 世紀70 年代從德國起源,該技術因能在給水系統加氧后,有效地抑制給水系統的流動加速腐蝕,大大降低爐管的結垢速率,同時也減輕了汽輪機葉片上的氧化鐵和鹽類沉積,提高機組整體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先后在日本、美國等國家采用并獲得成功。這項技術在上世紀90 年代末傳入中國,主要應用于全套引進的直流機組(如上海石洞口電廠),并取得成功。然而在國產化機組上應用時陸續暴露了一些共性的問題:大多加氧處理技術對加氧量的控制比較寬泛,存在未完全消耗的氧氣直接進入過熱器的現象,造成過熱器材料的潛在不良影響,對機組安全運行形成威脅。以至于在2000 年以后的近十年間,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處于停滯狀態,阻礙了這項技術在基建新機組的推廣,錯失了基建投產機組直接實施加氧的最佳機會,也是不少已投產機組應用該項技術的擔憂。 本研究主要開發精確加氧處理技術,根據機組負荷的變化、氧氣實際消耗量來及時精確地進行調整控制氧氣量,保證加入的氧氣量消耗在水側,蒸汽側不進氧,在解決水側流動加速腐蝕的同時,避免給汽側帶來負面影響,使之在基建機組和運行機組安全應用成為必然。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