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混凝劑水處理效果及其對超濾膜影響的試驗研究 |
文件大小:0.29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11-26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混凝超濾工藝 預處理技術 PAC   |
【摘要】 | 采用混凝超濾工藝,選取不同混凝預處理技術處理灤河水,并考察后續膜出水水質及TMP變化,3種混凝劑小試最佳投藥量分別為8、6、12 mg/L,其中效果最佳的混凝劑為PAC;在小試基礎上進行中試試驗研究。 |
【部分正文預覽】 | 近年來,隨著原水水質的不斷惡化以及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提高,超濾技術以其占地面積小、能耗低、出水質量高、易于實現自動控制等優點,被稱為第三代凈水工藝的核心技術[1]。天然水體中的雜質通常帶負電,由于彼此間的靜電斥力難以聚集下沉,而當向水中加入混凝劑時,混凝可使水中的部分膠體、懸浮物等雜質形成礬花,礬花則能在超濾膜表面形成濾餅層,然后通過設備運行中的自動反洗程序洗脫掉,有效減緩了膜污染[2-3]。但是混凝劑的種類和投加量直接影響礬花形成的大小和數量,并且影響超濾膜的跨膜壓差增漲以及運行成本的費用。因此,本文討論了采用不同混凝劑如三氯化鐵(FeCl3)、聚合氯化鋁(PAC)、精制硫酸鋁(AS)做預處理,并考察后續膜出水水質,相應的跨膜壓差(TMP)以及不同混凝劑復配后的對比情況。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