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沒式超濾膜以其能耗低、占地面積小、使用靈活等優點,為傳統工藝的升級改造提供了新方向。然而在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膜污染常常會導致膜通量下降、壓力升高等一系列問題,限制了其在實際中的推廣應用。有研究表明,水中的天然有機物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PAC 具有較高的吸附性能,作為膜前的預處理技術可加強對有機物的去除,降低有機物對膜污染的可能。常在功[3]認為,PAC 能夠吸附小分子有機物,避免了其吸附在膜孔內部造成膜孔堵塞,緩解了運行初期膜通量的快速下降現象。董秉直等[4]也驗證了PAC 能夠有效去除小分子有機物,減緩膜污染。楊憶新等[5]通過試驗也證明了PAC /超濾組合工藝可提高對有機物的去除效率。
在PAC /超濾組合工藝的運行中,諸如PAC 投加量、排泥周期、曝氣強度通常能夠影響工藝對有機物的去除效率。范茂軍等[6]針對黃浦江原水優化了PAC 的投加量; 周軍[7]針對微污染水源水,對PAC 投加量以及曝氣量等運行參數進行了優化。筆者采用深圳某水庫原水,以PAC /浸沒式超濾膜為主體工藝,通過調節PAC 投加量、排泥周期以及曝氣強度等條件,確定工藝的最佳工況,為其在實際中的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生產性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