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不透水表面擴展對徑流量的影響 |
文件大。0.34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10-15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遙感技術 徑流量   |
【摘要】 | 以深圳市為研究區,綜合遙感技術和L-THIA模型,改進模擬所需的地表覆被參數,模擬不透水表面擴展對城區徑流量的影響。 |
【部分正文預覽】 |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水文的影響是全球環境變化下水文循環研究的熱點。IHP、WCRP、IGBP、GWSP 等研究計劃都密切關注環境變化下的水循環過程[1]。城市化對流域水文影響的范圍及程度是城市水文研究的難點[2]。城市土地利用中將自然地表轉化為不透水表面,由城市地區的屋頂、道路和鋪砌地磚等組成的不透水表面,減少了透水性地面[3-4],改變了下墊面形式,從而影響區域的水熱交換,對區域的降水再分配產生決定性影響[5-6]。模擬城市不透水表面擴展對城區徑流量的影響程度,對城區防洪設計、減少洪澇災害有較重要的意義。 SCS 降雨曲線是當前國內外廣泛用來模擬降雨徑流形成過程的主要方程,因其參數簡單、使用范圍廣、模擬準確度高,成為SWAT[7-8]、L-THIA[9]、AGNPS[10]模型等的首選。我國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引進SCS 曲線模擬無水文監測地區[11]和城市地區[12-14]的徑流量。應用SCS 降雨曲線模擬城市地區徑流量時,需要考慮參數修正[3, 15-16]。對不透水表面面積的變化導致城市徑流量的變化尚未有研究報道,是值得深入的研究熱點[17]。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