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紫根水葫蘆在不同污染程度水體中的凈化效果 |
文件大小:0.46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10-14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巨紫根水葫蘆   |
【摘要】 | 通過實驗室中試和野外現場工程試驗比較,研究巨紫根水葫蘆在低、中、高濃度污水和自然水體中對氮、磷和藻類的凈化效果和抑制情況。 |
【部分正文預覽】 | 國內外近幾十年的研究發現,濕/水生植物具有實現污染水體的原位修復、凈化效果佳、造價低、景觀和生態效益好等優點,因此吸引了大量專家學者的關注[1-6]。其中,鳳眼蓮( Eichhornia crassipes,俗稱水葫蘆) 是研究較早的水生植物[7-9]。水葫蘆是生長最快的水生植物之一,這一特性造就了它超強的水質凈化本領,但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災難。 為保留水葫蘆超強的凈化能力并克服水葫蘆因瘋長而造成的危害,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運用基因表型誘導控制技術( GPIT) 對普通水葫蘆進行誘導,培育出了1 種巨紫根水葫蘆,該水葫蘆柄葉短小根系發達,根長最長可達150 cm,并研究了其分泌的化感物質的抑藻作用[10]。筆者對這種水葫蘆進行實驗室中試實驗和野外現場工程研究,探討其在不同污染程度水體中的水質凈化效果。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