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雨洪利用分析 |
文件大小:0.09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1-15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雨洪利用 集雨模式 問題與對策   |
【摘要】 | 海淀區從2000 年開始雨洪利用工作,如今已形成了內容豐富、富有特色的雨洪收集利用模式,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推廣應用保障體系。著重介紹各種模式的特點及推廣價值,旨在豐富和完善工作內涵,總結普遍適用性因素,同時提出不足與應對策略,為雨洪利用的進一步深化提供借鑒。 |
【部分正文預覽】 | <p>海淀區位于北京市區西北部,總面積430.77 km2,人均水資源量為102m3,屬重度缺水地區。海淀區多 年平均降水量為558.1 mm (1956—2005 年系列),其中山區降水量為561.0 mm, 山前平原區降水量為570.5mm,山后平原區降水量為546.1mm。海淀區年均降水總量2.40 億m3,形成地表徑流量5 200 萬m3。雨洪利用是解決城市缺水和防洪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對這些水資源的利用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收集雨水用于人畜飲用和農業生產;另一種就是進行城市中的雨水集蓄。對雨洪等水資源實施 更有效的收集利用,是解決當前各大城市缺水的最佳方法。北京市從2003 年開始制定、執行《關于加 強建設工程用地內雨水資源利用的暫行規定》,要求以后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均應加入雨水利用 工程的建設。</p>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