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1 研究區基本情況
為適應城區改造建設的發展,選擇了北京市某老舊樓房小區為研究區域。本研究對建成區的排水系統進行改造,納入了綜合雨洪利用系統單元,其代號見表1 。研究區雨洪利用示范工程由雨水收集與輸送工程、雨水處理與儲存工程和雨水回灌工程組成,包括南部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以下簡稱南部系統) 以及北部庭院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以下簡稱北部系統) ,其主要工藝流程見圖1 ,土地利用類型情況表
2 。工程設計暴雨重現期為5 a 。2 雨洪利用效果分析雨洪利用效果分析主要是測量降雨量、系統各個構筑物水位變化,通過各監測點間的數理邏輯關系求得天然降水條件下的產流過程及產流規律。
2. 1 降雨量分析
對2003、2004 兩年的研究區汛期雨量進行監測(見表3) ,共監測日降雨84 場,其中:2003 年6~10 月監測日降雨39 場,降雨總量為342. 2 mm ,日降雨量最大發生在10 月11 日,降雨量為39. 6 mm;2004 年5~9 月監測日降雨45 場,降雨總量為498. 3 mm ,日降雨量最大發生在7 月10 日,降雨量為172. 1 mm。
從表3 可以看出,從日降雨次數來說,占多數的為10 mm 以下的降雨,2003 年為26 次,占統計總數66. 67 %;2004 年為27 次,占統計總數的60. 00 %;由于北京近8 年處于連續枯水年,30 mm 以上降雨發生次數相對極少。從雨量來說,主要由10~30mm 場次降雨構成, 2003 年此區間降雨總量為220. 1 mm ,約占統計總數的64. 32 %,2004 年此區間降雨總量為176. 55 mm ,約占統計總數的35. 42 %,
2004 年百分數比2003 年相對偏少的原因是由于受研究區200 年“7. 10”172. 1 mm 暴雨的影響,因此在
2004 年,30 mm 以上的降雨在總量上最大,若濾除“7. 10”暴雨的影響,則2004 年10~30 mm 降雨總量約占統計總數的54. 11 %。可見,若從雨水收集利用的角度出發,對其造成主要影響的降雨范圍在10~30 mm ,相對應于北京市日降雨頻率為1 年一遇[ 1 ] 以下的情況。發生更高頻率的降雨時則應主要考慮排水和防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