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除砷技術研究新進展 |
文件大。0.19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09-09-28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飲用水 除砷 預氧化 吸附 離子交換 膜技術   |
【摘要】 | 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各種除砷新技術的研究進展, 內容包括: 強化混凝、吸附、離子交換、膜法、預氧化除砷技術。評價了各除砷技術的優缺點與適用范圍, 并認為飲用水除砷技術的發展將呈現出以下特點: As(Ⅲ)和 As(V)同步去除技術的開發; 易于取得或制備、生物化學穩定性高、吸附容量大、選擇性高、再生能力強的新型除砷吸附劑的開發; 多種除砷技術聯合, 多重去除機理協同的除砷流程的開發; 低能耗、低成本除砷技術的開發; 生物除砷技術的開發。 |
【部分正文預覽】 | 砷是一種在地殼中廣泛分布的元素, 并被公認為一種有毒的致癌物質。砷被廣泛用于制做殺蟲劑、除草劑、木材防腐劑、半導體材料以及飼料添加劑等。這些人為的途徑將大量的砷引入到環境中, 增大了砷在環境水體中的濃度和分布范圍。近年來, 在一些國家, 尤其是在孟加拉國、中國以及蒙古的飲用水源中均發現濃度能導致人體急慢性中毒的砷。因此, 飲用水中的砷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鑒于砷對人體健康的巨大危害以及砷污染的日趨嚴重, 1993 年, WHO率先將飲用水中砷的指標值由 50 μ g/L 降至 10 μ g/L。隨后, 歐盟、日本、美國也分別將各自的飲用水砷標準定為 10 μ g/L。我國現行《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中砷的限值仍為50 μ g/L, 但即將公布的新的《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5749- 2006 中已將砷標準提高到不超過 10μ g/L。這就為今后我國飲用水除砷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著重介紹一些國內外除砷技術研究的新進展。 |
|
|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