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含氮消毒副產物鹵化硝基甲烷研究進展 |
文件大。0.17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09-07-06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飲用水 含氮消毒副產物 鹵化硝基甲烷 形成機制   |
【摘要】 | 飲用水消毒工藝的改進 ,降低了三鹵甲烷( THMs) 、 鹵乙酸( HAAs) 等消毒副產物 (DBPs)在飲用水中的濃度 ,但導致出現毒性更大的含氮消毒副產物 (N2DBPs) ,鹵化硝基甲烷 ( HNMs)便是其中的代表且具有強烈的細胞遺傳毒性和致突變性 ,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結合國 內外最新研究成果 ,簡要介紹了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研究歷程 ,綜述了國內外對 HNMs 的毒理學研究 及其形成機制和分析方法,指出需要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和工程應用 ,才能探明 HNMs 的形成機制并獲得 HNMs及其前體物的最佳控制方法。 |
【部分正文預覽】 | 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研究歷程對飲用水中消毒副產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的研究始于1974年,研究發現,用氯作為消毒劑時,不僅可引起嗅覺和味覺上的反應,還可產生一類特殊的化合物——三鹵甲烷(THMs)[1]。1976年,美國環保局(USEPA)調查發現氯仿和其他THMs普遍存在于加氯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