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一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湖南先行先試建設“兩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寶貴的經驗。如何進一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湘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了熱議。(3月10日《湖南日報》) “兩型社會”建設是一個涉及產業發展、消費方式、文化定位、社區生活、日常行為的綜合性極強的系統工程,涵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代表委員說,兩型夢歸根到底是廣大人民共同的夢想,只有發動人人參與,從身邊的點滴開始努力,才能共建共享一個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
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態擲地有聲。
筆者以為,生態文明建設,城鄉一體,鄉村更加重要。為什么,鄉村的生態是最原始的生態,但保護意識不強。保證不出現鄉村的失落,是當務之急。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湖南攸縣推進“城鄉環境同治”,近年來接連榮獲全國村鎮建設先進縣、全國綠化模范縣等榮譽稱號。全國人大代表周建雄認為,在兩型社會建設中不能“只重城市、忽視農村”,應該把一些地區治理農村環境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擴大,讓廣大農村也能共享兩型社會的建設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