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資源現狀: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作為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1/4的我國,所面臨的缺水問題尤為突出。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城鎮用水人口迅速擴張,而居民生活用水占全國城鎮供水總量近50% ,使得城市用水短缺形勢更為嚴峻。
在供水緊張問題背后,如何節約用水成為當務之急。日前,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文,要求2015年底前全國所有設市城市原則上全面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
制度的推出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節水壓力,來自價格方面的約束是否真的能夠喚醒廣大城市居民的節水意識?制度的發布是否能夠始終不改政策初衷,最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實狀況?
政策初衷遭遇技術難題
2014年1月3日,階梯水價制度文件《關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
所謂階梯水價,是對使用自來水實行分類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的俗稱。業內人士指出,階梯水價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因素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等方面的作用,拓展了水價上調的空間,增強了企業和居民的節水意識,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階梯水價政策實施的亮點頗多,在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研究員于海慧看來,政策通過保留水充足地區與缺水地區的差別價格,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政策支持推行相應的惠民政策,讓各個階層的居民減少水價帶來的經濟壓力。更為重要的是,政策明確各級水價的覆蓋面與梯價比例。
《意見》指出,階梯設置應不少于三級。第一級水量原則上按覆蓋80%居民家庭用戶的月均用水量確定,第二級水量原則上按覆蓋95%居民家庭用戶的月均用水量確定,第三級水量為超出第二級水量的用水部分。各地可進一步細化階梯級數,設置四級或五級階梯。
更加詳盡的水費收取標準要求自來水公司在計量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某自來水公司內部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以往他們可能兩三個月才抄表一次,在實行階梯水價后,就需要其在工作上更加嚴格和更加準確。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表示,居民階梯水價實現的前提是每戶都要有一個抄字收費的表,行業里將其稱為“抄表到戶”。但“一戶一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屢遭瓶頸。
于海慧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由于現代居民更加注重個人隱私,不愿被陌生人打擾以及居民在家時間和抄表工作人員工作時間沖突,使工作人員抄表工作難度加大。此外,管理成本加大、抄表和收費工作效率低、 由“一戶一表”引發的犯罪不利于社會安定等因素,都阻礙著“一戶一表”的推行。
對此,于海慧建議,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如統一制定新建住宅涉及水和水表的相應管廊的設計和建筑構造的標準;針對資金不足但有條件進行一戶一表改造的地區,政府應出臺一定的優惠政策,由自來水公司、個人和政府三方共同籌措資金;還可以加大對水表研發的技術投入,并加大“一戶一表”的宣傳力度。
價格杠桿撬動節水意識
階梯水價制度推行之際,不少人提出質疑,“借梯漲價”似乎給水價上漲貼上了美麗的標簽。那么,《意見》對不同檔的水價如何規定呢?
原則上,政策要求一、二、三級階梯水價按不低于1∶1.5∶3的比例安排;缺水地區,含水質型缺水地區,應進一步加大價差,具體由各地根據當地水資源稀缺狀況等因素確定。
這一價差是否過高呢?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監徐志剛表示:“不能光看加價的標準,而應該看覆蓋的人群。如果第一級水量覆蓋了大部分人群,水價等于沒有上漲。”
記者發現,在現實生活中,非缺水地區的居民節水意識總體比較淡薄,一是居民的水資源循環利用不夠,節水型生活設施比較缺乏,二是很多人在洗衣服、洗碗、洗澡時都有不關水龍頭的習慣,這些生活習慣使水資源浪費現象較為普遍。
北京市民曹先生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他平時很少刻意節約用水,他覺得缺水離他的生活很遠,而且如果總是刻意節水,會使生活很不方便,反正一噸水沒多少錢,不節水對生活成本影響不大。
和曹先生持有同樣節水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正因如此,業內人士指出:“階梯水價早就該推行了,我國水資源緊張,沒有經濟約束,光靠道德約束來節約用水很難。”該業內人士認為,階梯式計量收費不好說是目前引導合理使用資源的最佳方式,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節約的作用。
《意見》中如此大的價差是否真的可以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呢?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會同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全國484個城市中,實行階梯水價的共133個。
“階梯水價制度對居民節水意識的提高效果還是不錯的。”于海慧指出,在眾多實行階梯水價的城市中,取得的效果因城市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廣東、河南和湖南等幾個省市實施階梯水價后,效果顯著,戶均用水量下降10%~20%。
業內人士同時還指出,在某些城市,階梯水價在短時間內很難切實沖擊市民陳舊的用水觀念,并不“狠”的價格杠桿只能緩步促進全面節水意識的提高。
透明定價加大惠民砝碼
盡管價格杠桿就目前而言,是較為可行的節水意識調節手段,但專家和業內人士共同指出,“階梯水價”絕不能變成“借梯漲價”,必須科學透明地制定階梯調價方案。而且通過價格杠桿強化市民的節水意識,要擰緊漲價“龍頭”,對居民節約用水的指導,不能僅僅停留在漲價上。
困擾我國水價的問題所在就是定價模式的不透明性。于海慧認為,不同的定價模式對應著不同的成本核算結果,相應的就會對應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案。如果階梯水價改革,缺乏科學的定價模式這一重要前提,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引發成本核算失真、供水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難度加大等。
“資源類產品的價格一定要透明、公開。”業內人士表示,因為這類產品多是壟斷經營,改革后企業肯定會增加利潤,改革若成了企業自肥,人們當然會反對政策的推行。
只要“階梯水價”在執行過程中不改初衷,定價隨意、粗略、水價只升不降的現象是不會發生的,同時也可以化解很多疑慮。例如,政府通過全面推行成本公開,依法履行聽證程序,就可以化解“階梯水價”就是“只升不降”的變相漲價的質疑;政府加大成本監審,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避免發生供水企業鉆空子的現象。
于海慧建議,各地政府應根據實地情況進行定價,通過選舉居民代表參加定價聽證會的方式,聽取居民真實的想法。同時,也要讓供水企業參與到定價工作中,這樣可以平衡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公正。
只有加大惠民“砝碼”,“階梯水價”政策才更易被群眾接受,也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