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如何轉化利用一直是困擾人們的難題。南京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日前研發出一項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技術,極大提高污水處理的效率和效果,使得高含藻微污染太湖水轉化為飲用水成為可能。
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張躍軍教授介紹,這項新技術的學名叫“以高純陽離子單體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DMDAAC)為核心的技術和產品群”。由該技術研發而成的產品,可促進懸浮于水中的污染物載體微粒的集聚變大、形成絮團的進程,達到強化處理的目的。在污、淤泥處理過程中,可以將污、淤泥膠體中所含的水分快速脫除,大大降低污、淤泥含水率,縮減其體積,為其后續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奠定基礎。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微污染原水制飲用水處理、工業和生活廢水處理、污淤泥快速脫水處理等領域。
“常規用于飲用水生產的無機鹽混凝劑在處理各類微污染及高含藻原水時,即使加大投量,處理后的多項供水水質指標仍難以達標,并存在用量大、成本高、有毒物殘留量大等缺點。”張躍軍表示,這項新技術可以縮短懸浮微粒沉淀時間,減少無機鹽用量和氯用量,降低綜合成本,顯著提高出水水質。同時,新技術還可以大幅度減少飲用水生產過程中的污泥排放體積,節省能耗,保護環境。這項科技成果應用于太湖微污染原水強化處理制飲用水工程,可以大大提高處理功效。
憑借這項新技術,學校研發團隊302助劑組于2003年成功申報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高純度DMDAAC及其均聚和共聚產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并于日前順利通過驗收。目前,項目組在安徽蕪湖、山東東營已建成多條中等規模試驗樣板生產線,項目產品及技術推廣前景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