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河湖治理是很多城市的大事。如何根據河湖特點,尋找到合適的技術?如何讓城市里的母親河重新擁有清潔的水質?河道水質的改善,需要因地制宜,也需要技術的大膽創新和突破,江蘇省在各地的實踐或許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蘇州
水體氨氮如何除?應用微生物技術治理河道
河道里散發陣陣惡臭的淤泥是一些微生物菌種的“美食”,在它們“飽餐”之后,黑臭的水體逐漸恢復清澈,這種“奇事”最近發生在江蘇省昆山市千燈浦。
經過3個多月的微生物治理,昆山市千燈浦整治河道水域水質由不合格變為Ⅳ類水質,達到了國家標準,這是蘇州市國家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與昆山工業技術研究院華科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作的“千燈浦氨氮達標治理研究課題”的成果,也是蘇州環保產業園首次在河道治理中應用微生物技術。
據了解,千燈浦北至吳淞江,南入淀山湖,河道縱貫昆山市千燈鎮全境,長約13公里,是昆山境內主要河流干道,為昆山提供工業、農業用水。2009年3月,環保產業園與昆山工研院開始合作展開微生物環境技術治理水體氨氮的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開始河道治理工作。截至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實現了生物氨氮去除率水平從40%左右提升到50%。
不同于添加化學試劑處理方法,千燈浦項目采用了微生物技術,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動過程對河水中氨氮等污染物進行轉移和轉化,使河水得到凈化。據介紹,微生物能將廢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微生物細胞以及簡單形式的無機物,由于污染物的生化轉化過程不需要高溫、高壓,在溫和的條件下經過酶催化即可高效并相對徹底地完成。因此,這項技術的處理費用低廉,而且微生物具有來源廣、易培養、繁殖快、對環境適應性強和易實現變異等特性。另外,廢水生物處理法不加投藥劑,可以避免對水質造成二次污染,解決流動水域微污染的問題。
“生物治理是指通過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界豐富多樣的微生物資源,使其在參與自然界物質循環和轉化過程中對污染物進行降解,達到消除污染、凈化環境的目的。”據昆山工研院華科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負責人介紹,在河道中利用微生物清淤與機械清淤相比,既無二次污染又大大節省了處理費用。在城市住宅環境中,可以通過現有的化糞池和管道培養、優化兼氧厭氧微生物,增加高效微生物種的菌群數,強化其凈化能力,再通過人工濕地進行水處理,最終可實現生活小區污水零排放和污水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南京
模仿鰱魚、鳙魚的濾食功能應用仿生技術清除藍藻
遠看像條船,大口“吞”進含有藍藻的“臟水”,“吐”出澄清的優質水——這就是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專家研制成功的“大型仿生式水面藍藻清除設備”。作為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這個項目剛剛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專家組驗收,其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種設備最大的亮點是‘仿生’”,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李文朝告訴記者,“它主要模仿了鰱魚、鳙魚的濾食功能,既能清除水中藍藻,又節能環保”。李文朝說,像鰱魚等魚類用嘴巴吸入水后,再通過發達的腮部往外“潷水”,在這個過程中,將藻類、浮游生物等“截留”,作為自己的“美食”,這套設備的設計原理就來源于此。
據李文朝介紹,這種藍藻清除設備長13米、寬11米,由載體平臺、分離鏟、腮式過濾器、搖振濃縮篩等部分組成,還裝有動力裝置,可以像“船”一樣在水里移動。腮式過濾器仿照了鰱魚的腮部,不但密度高而且層數多,再加上過濾面高達540平方米,保證將其經過的藍藻“一網打盡”。
配合“腮式過濾器”,這種設備還裝有搖振濃縮篩,這種篩子將前一級過濾出的藻液擠干水分,制成濃縮藻漿,便于環衛人員運輸和處理。李文朝說,幾個特殊功能加在一起,使得這種設備的除藻能力大大增強。一般的除藻船一小時只能清理20立方米湖水,而這種設備每小時處理量達到1000立方米,就算日本先進的除藻船也遠不及此。相對于數10倍工作效率的提高,設備的能耗卻比一般除藻船降低了九成以上,真正做到高效低耗。
由于完全采用物理方法清除藍藻,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礦物制劑和金屬制劑,處理后的湖水十分環保,符合重要水體水質保護的嚴格要求,因此,這種設備備受青睞。
李文朝介紹說,目前這種設備已在安徽巢湖等湖泊實地應用。水體中含藻率僅在萬分之一時,設備也可將藍藻“捕獲”清除,具有從低含藻量水體中分離藍藻的優勢,尤其適合于城市水源、景觀水體等重要水域的高標準藍藻清除。
常州
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怎么辦?首創河道真空吸污新技術
由常州市城鄉建設局排水管理處與清華大學環科系合作的真空排水示范工程于近日起進入試運行。
據悉,自2006年開始,常州市就開始大力實施“清水工程”綜合整治,先后完成對市區60多條河道的截污整治,將原來直接排入河道的生活污水通過重力收集管接納到市政污水管網,最終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使河道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但常州市老城區一些沿河居民區由于建筑過于密集、歷史文物需要保護等特殊原因,不適宜進行大面積的雨污分離和管道入戶改造。有些住戶為了貪圖方便,甚至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面對老城區污水收集難的問題,常州市做出大膽嘗試,把真空排水技術首次運用到老城區沿河帶的河道截污中,把沿河居民區難以用常規重力式截污的生活污水,通過真空系統進行收集處理。據了解,在國內,此項技術以前只應用在F1賽場、地鐵站等要求較高的排水系統中。常州市的此次嘗試為整個江南城市沿河居住密集區的污水處理找到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真空排水系統是指以真空作為驅動力,進行污水的抽吸與傳輸。它與傳統的重力式排水系統不同,傳送污水的介質采用氣流而非清水,能使整個管路內處于負壓狀態,從而有效截污。
與傳統截污工程相比,真空排水系統對周邊地形環境等要求較低,可以避免大規模的拆遷或深挖埋管工作。系統管材氣密性好、抗腐蝕性強,整個系統在高度密封的同時,又有氣流運動,因此不存在管道異味、堵塞、滲漏等問題。
此次,常州市選取了北市河紅梅橋至人防涵洞段作為真空排水示范點。記者在現場看到,河道兩側已裝上了管徑僅10公分的真空管道,為了讓其更好地“過冬”,工作人員特意在外層包裹了厚實的保溫材料。
常州市排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真空管道收集污水能力為300噸/日,主要收集北市河沿線1公里內大大小小約28個雨污混流排放口的污水。真空排水系統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先將分散的居民生活污水收集起來,然后沿河架設真空管、真空閥及在適宜場地新建真空泵站提供真空度作為動力,把污水通過真空管收集到污水池,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統進行處理。
據了解,這項技術在污水排放變化幅度較大、景觀要求高的旅游地區,遠離市政管網的城鄉結合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高的老城區等都有很好的推廣價值。2011年,常州可能在青果巷、南市河等區域進行進一步嘗試。目前,這套系統正在申請相關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