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池里,螺螄沿壁爬行,兩寸來長的小魚和水下60厘米深處的樹葉清晰可見。這是松江區曹家浜污水處理站的蓄水池,池里盛著污水經過凈化處理后得到的清水。處理站擔負著為曹家浜村250家農戶凈化污水的任務,自從一年前采用上海交通大學的“節能型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技術”后,村民發現,處理每噸污水耗能僅需0.1千瓦時電,大約只要7分錢,出水就能達到國家一級B排放標準。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邱江平、蒯琳萍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多年來致力于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分散污水的治理方法和工藝等研究,結合上海市科委“黃浦江、蘇州河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關鍵技術及集成示范”重大項目,于2006年成功開發了一套適合于村鎮綜合污水分散式處理的節能型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技術。
交大“濾池技術”屬于生物膜法污水處理工藝范疇。在曹家浜污水處理站,農戶的污水通過管道收集進入集水池后,由水泵抽入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進行處理,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能夠吸附、分解水中有機污染物,再經過草坪下的高通量人工濕地,最后出來的就是透明、無異味的清水。
因為投資省占地小,與傳統的生化處理工藝相比,生物濾池技術處理每噸污水工程費可節省1/3以上,而且能耗低。曹家浜污水處理站每天可處理污水60立方米,投資不到40萬元,設計使用壽命為20年以上,每噸污水處理能耗僅0.1千瓦時。
本市青浦區、南匯區、崇明縣甚至上海之外的張家界景區、寧湘市以及常德一家公司也都建起了依托交大“濾池技術”的污水凈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