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節能型濾池技術"走俏滬郊
處理1噸污水,只需7分錢?目前,一種小型污水凈化站在上海郊區投入應用,它以占地面積小、投入成本低等優勢受到了松江、青浦、崇明等10多個鎮百姓的歡迎。據了解,這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邱江平教授和蒯琳萍教授課題組研發的“節能型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技術”,目前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今后將有效解決廣大農村地區污水處理的實際難題。 在松江五厙曹家浜村,一個小型污水凈化站擔負起了為全村250家農戶900人凈化污水的任務。它主要由濾床(濾池與濾料)、布水裝置和排水系統等幾大功能組成。250家農戶的污水通過管道收集進入集水池,再由水泵抽入小房子里的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污水由上而下流經長有豐富生物膜的濾料,與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充分接觸,水中的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降解,最終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從而使污水得以凈化。處理后出水再經過草坪下的高通量人工濕地,最后出來的就是透明、無異味的清水了。目前,每周一次的水樣化驗結果顯示,排水一直達到了國家一級B排放標準。 專家指出,農村污水處理具有與城市不同的特點,村落極為分散、經濟力量薄弱、污水處理專業人員缺乏等難題都制約了其發展。目前,城市生活污水二級生物處理技術已比較完善,但卻很難普及到村鎮中來,因為其投資高、運行成本也較大,比如一個日處理量為1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投資需1500萬元,年運行費也要150萬元—200萬元,根本不適合農村地區。 而上海交大專家研發的“節能型濾池技術”,具有了三大優點。首先是投資省,占地小。比如曹家浜污水處理站,占地面積不到300平方米,每天可處理污水60立方米,投資不到40萬元,設計使用壽命為20年以上。與傳統的生化處理工藝相比,處理每噸污水工程費可節省1/3以上。其次是工藝簡,能耗低。凈化站建成后,不需要更換濾料,系統產生的少量殘渣可作為剩余污泥排出,處理每噸污水的耗能也非常低,大約只要7分錢。另外是組合式,效果好。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組合式結構和復合濾料,這一技術不僅克服了傳統生物濾池易堵塞等缺點,還可根據處理污水量的要求,靈活組裝。 曹家浜村一位村干部告訴記者,以前沒有污水處理站的時候,河水非常臟,兩岸臭氣彌漫;現在可不一樣了,河水變清了,村民們也聞不到河水有異味了。松江區農委有關人士指出,以前農村污水處理只對糞便進行簡單處理,很多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中,而現在的凈化站稱得上是一次升級換代。據了解,目前松江區已建成2座污水凈化站,同時還有10座凈化站正在建設過程中,采用的都是這種“節能型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技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