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污水的功臣就是這些植物 黃雪飛 攝 上邊泡著美人蕉等植物,下面鋪著鵝卵石,這樣簡單的設備,居然能把居民使用過的生活污水,處理凈化成可以澆花、沖廁所的中水。昨日,記者在官渡二中見到了這種污水處理技術——高效生態處理再生利用技術,它是目前全國最先進的技術,也是全省第一個使用此技術的基地。24只大桶一天能凈化出100噸中水,足夠全校綠化和沖廁所使用,每年能為學校節約11萬余元水費。 花花草草能凈化污水 官渡二中的一個角落一個約10平方米的區域里放著高約1.4米,直徑約1米的24只大桶,桶里泡著美人蕉、風信子等浮島植物。遠遠看去,這里就是一個小花園;走近一看,所有植物都是泡在水里的,水體很干凈,而且從水底不斷涌上無數細小的氣泡。了解后記者才發現,這些大桶看起來簡單,其實當中程序復雜著呢!其中20只桶是反應桶,桶底的鵝卵石會生成生物膜,它能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而且桶內分成多個暗格,使污水在桶內重復經過生物膜過濾,這就是水面上不斷冒出小氣泡的原因;而上面的植物又能進一步凈化水質。經過反應桶處理后的水將進入另外4只沉淀桶和沙濾桶再凈化。據介紹,經過這些程序處理后的污水各項指標都達到了沖廁沖洗類的標準。 記者看到,通過這種技術處理后的污水,用肉眼觀察,它幾乎與我們平日喝的礦泉水一樣純凈、沒有雜質,相比起經過該套系統處理前的污水來,有天壤之別。 每天節約自來水100噸 相關人員介紹,經過這套系統處理的污水就來自周邊住戶平時用水所產生的生活污水,該套系統每天能處理產生100噸中水,用來澆灌官渡二中校園里的綠地,以及沖洗廁所。 “在此之前,官渡二中每天要用100噸左右自來水澆綠地和沖廁所,現在每天處理出來的中水完全能夠滿足澆花和沖廁所的需要,下雨的時候,中水還用不完”一位工作人員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噸自來水3.8元的價格,每天用100噸水來澆花和沖廁所,就要花費380元錢,但現在用中水來代替了自來水,不僅每天能節約100噸自來水,而且處理每噸中水大約只要0.7元錢,處理100噸中水也只需要70元。細算下來,每天可以節約310元水費,一年就能節約11萬多元,非常可觀。 凈水技術先進值得推廣 雖然用人工濕地的方式來處理凈化水質,在昆明 來說并不是首例,但昆明節水辦仍敢標榜在官渡二中的這個高效生態處理再生利用技術基地所使用技術,是全國最先進的,也是全省第一個使用這種技術的地方。“其他人工濕地要七八平方米面積才能處理1噸污水,這個‘濕地’1平方米就能處理有1噸”相關人員介紹,一般人工濕地存在占地面積大,效率和壽命不夠理想等問題,但這個“濕地”的技術卻很先進,只10平方米的地方就能日處理百噸污水,而且不需要專人守著,只需保持系統運轉正常,泡在水里的植物不枯爛就可以了,不僅成本低,而且能美化景觀。 另外,多年來昆明市都致力于發展中水處理設施和技術,僅2007年全市(主城區)已建成并驗收了20座中水設施,每天的設計處理規模達到5600噸左右,其中規模最大的要屬新亞洲體育城的中水設施,每天能處理3200噸中水。試想這些中水都代替了自來水,將每天為昆明市節約多少寶貴的自來水!(陳 潔) (春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