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用水難,皮膚黝黑的東北漢子張波緊鎖眉頭:“原來用水,辛辛苦苦地引過來,還得擔心被人搶走,到了農忙時更是沒日沒夜地守在田里。”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尹家鄉尹家村祖祖輩輩缺水。如今,防滲渠改造后,水閘一開,水便嘩嘩地流入田里,“守望稻田”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開著轎車到田頭
與張波相似,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洮兒河灌區農民吳賢日,家有農田三坰。原來,灌溉用土渠,而稻田又處于末級渠系,農忙時根本灌溉不上。這三坰地投入巨大,卻收益甚微,讓他很是頭疼。
后來,灌區大力實施節水工程改造,土渠變成了防滲渠,末級渠系也是暢通無阻。吳賢日再也不用為水發愁了,不僅節約了時間,也節約了灌溉成本。而且由于水質比原來好,稻田每畝增產150斤到200斤。“近年來,國家實行政策性免稅,糧食也有保護價。”吳賢日看中了這些好條件,一下子承包了9坰地。如今,他的年純收入已經達到10多萬元,家里買起了小轎車,每到農忙插秧季節,他都是開著轎車到田頭去,成為當地一段佳話。
用水有保證,收成有保障,農民致富才有基礎。
在洮兒河灌區,和吳賢日一樣的大承包戶大概占到20%。洮兒河灌區建設管理局局長任陶海告訴記者,農民致富說明灌區節水工程改造是成功的。幾年來,灌區共完成干、支渠防滲襯砌72公里,年可節水2400多萬立方米。同時,加大灌區工程維修,不斷完善了田間渠系防漏,灌區支、斗渠跑、冒、滴、漏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洮兒河灌區,折射出我國節水灌溉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水利部農水司有關人員介紹,農業是我國用水大戶,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60%以上。然而,目前農業用水浪費很大,不少灌區由于大部分為土渠,采用傳統的地面灌溉技術,灌溉水利用率很低,節水潛力巨大。他認為,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促進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水改造當為先
農業灌溉要取得效益,節水工程改造當為先。
黑龍江省慶安縣久勝鎮和平灌區道路平整,楊樹成蔭,襯砌一新的干、支、斗、農渠蜿蜒于田間地頭,水閘門連接著稻田與渠道,只需輕輕提起,清水就可嘩嘩流入,一切顯得輕松、簡捷。
這是我國各灌區節水改造的一個縮影。以黑吉遼三省為例。1997年以來,吉林省累計投入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資金8.79億元,目前全省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已達850萬畝。1998年以來,遼寧省8個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下達計劃投資6.15億元,全國節水增效灌溉示范項目下達計劃總投資2.27億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中型灌區節水配建改造下達計劃投資2.54億元。在黑龍江省,2000年以來,中央、省和地方共投入各類節水灌溉資金15.46億元,對20個大型灌區和120個中型灌區的骨干工程進行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在68個縣市區建設了260個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區,年節水能力增加49億立方米。
節水改造為灌區帶來了巨大效益。記者在沈陽市沈北新區石佛寺灌區了解到,工程實施后,節約提水用電30%,節水15%以上。由于調配水能力增強,水田插秧時間由改造前的25天減少到15天,輪灌周期也相應縮短,提高了灌溉保證率和抗旱能力。沈北新區水利局農水科吳秀春告訴記者,改造后的石佛寺灌區每年每畝可增產糧食五六十公斤,節水200至230立方米,節約維修費20元左右。
節水增產又增收
節水灌溉工程改造到底為農民帶來了哪些實惠,為新農村建設又注入了多少能量?記者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腰嶺子村找到了答案。
村民何廷佑掐著指頭為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原來澆地,基本上都是打井,還得租用柴油泵,抽一小時得花100多塊錢。水少成本又高,因此舍不得用,果子產量很低。自從山上修建“天池”以后,水管直接接到果樹下,灌溉一小時只要不到20塊錢,用水量也很充足,果子產量大增。“俺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窮村變富村,村民們都說,這無不得益于村里的節水灌溉工程。腰嶺子村2003年興建了水田灌溉工程,2005年又修建了果樹節水灌溉工程。一條條清水渠流入田間地頭,農民用水方便了、便宜了,糧食、果子得到了大幅增產增收。2006年,村里在荒山上又新建了一個千畝萬株核桃園,農民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
“再也沒有人找我上訪,找我要水了。”綏中縣水利局局長趙洪元欣慰地說,節水灌溉工程給農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也讓水利部門“威信”大增。
無獨有偶,因節水改造后,放水有了保障,黑龍江省慶安縣豐收鄉綜合節水示范園農民用大棚養起了蘑菇,每平方米凈收入60多元,一個大棚一年就能賺七八千塊錢。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東風鄉東興村董永久,幾年前引進了滴灌技術,種起了大棚蘆筍,省水省電,蘆筍品質也比別人好,一年凈收入好幾萬元。
另外,由于有了充足的水源保證,部分農戶紛紛開展稻田養殖項目,慶安縣豐收鄉農民就搞起了稻鴨共育,且規模逐年擴大,在提高土地資源產出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生態與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