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地質_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_黃河與長江流域防災興利途徑討論
文件大小:0.28MB
格式:pdf
發布時間:2016-08-29
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黃河 長江 治理措施   |
【摘要】 | 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防災興利, 應當由地質-生態環境著手, 國土綜合整治為本, 以求可持續發展。本文討論了黃河與長江不同河床的治理措施。 |
【部分正文預覽】 | 大家關注的生態環境是依托于地質基礎上,構成地質-生態環境,它是包容了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復合環境(盧耀如, 1991)。人類活動又會對地質— 生態環境產生效應。無論是黃河斷流, 還是長江洪災, 都與地質環境效應密切相關, 筆者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要重視地質環境效應—— 從淮河、太湖1991年水災談起》這篇文章中(盧耀如, 1993年) , 強調了黃河與長江水患問題。馬國彥也強調黃河治理開發中環境地質(馬國彥等,1996)。黃河斷流不僅只是中上游用水多、下泄量少的結果, 而是整個流域地質-生態環境與國土質量惡化的結果, ①使道變化并引起系列不良效果。長江流域今年洪水量不是最大的, 卻造成歷史上最高洪水位使中下游受重災, 也是地質-生態環境與國土質量惡化的結果。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防災興利, 應當由地質-生態環境著手, 國土綜合整治為本, 以求可持續發展。本文討論了黃河與長江不同河床的治理措施。作者在早期1993年文章中就表示對長江與黃河大水災的關注。目前仍是關注這兩大流域綜合治理。 |
|
|
|
||
【打印本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