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k…1等人1974年首次發現氯在有效殺滅水體中的致病微生物、減少傳染病的同時,會與水中存在的天然有機物(N0M)和溴離子等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三鹵甲烷(THMs)類產物。因此,飲用水氯化消毒的安全性問題,尤其是飲用水消毒副產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的形成,一直是水處理領域中的研究重點。但是,由于原水中天然有機物的性質和結構復雜及水質參數(如氯的投加量、NOM的濃度和來源、氮、pH等因素),對氯化消毒副產物生成量和種類分布具有影響【2’3],如何評價不同的水質參數與氯化消毒副產物生成量和種類分布之間的關系,并建立模型對其進行精確模擬對于監測、評價、控制消毒副產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氯化消毒動力學模型中,有些是純經驗性的擬合方程,有些是從原理著手的機理模型,也有許多是氯化過程的機理假定與有關參數的經驗擬合相互補充的模型。關于氯消毒過程中氯的衰減和消毒副產物形成的動力學模型,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4 J,Clark等人使用二級模型預測在原水和處理水中的剩余自由氯【 ,Nokes等人對在飲用水氯消毒過程中溴代甲烷的形成模型進行了探討[8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