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氰廢水的來源較多, 主要來源于采礦廢水、金屬電鍍廢水、焦爐和高爐的煤氣洗滌廢水、化工生產廢水等[1]。氰化物屬于劇毒物質, 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與高鐵細胞色素酶結合, 生成氰化高鐵細胞色素氧化酶而失去傳遞氧的作用, 引起組織窒息[2]。因此在GB 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將氰化物歸入第二類污染物, 并對其允許排放濃度進行強制規定。
傳統的含氰廢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酸化回收、膜分離法、自然降解法、萃取法、汽提法、化學絡合法、化學氧化法等[3-4]。化學氧化法因其操作簡便、易于實現工業化而被大規模地運用。化學氧化法是利用了氰化物在堿性條件下易于被氧化的特點[5]。常用的氧化劑有含氯氧化劑(如次氯酸鈉、液氯、二氧化氯)、過氧化氫、臭氧。含氯氧化劑的缺點在于與氰化物反應時可能會產生比氰化物本身毒性更高的氯代有機物[6], 且若氧化劑投加過量會造成水中余氯過高的問題。臭氧由于其投資、運行成本過高而尚未被廣泛用于處理含氰廢水。此外, 近幾年高級氧化技術也開始被運用于處理含氰廢水領域, 目前大部分應用于除氰的高級氧化技術研究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 常用的高級氧化技術有光催化氧化[7]、臭氧催化氧化[8]、Fenton 氧化[9]、電化學氧化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