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灣,位于北部灣頂部廣西沿岸中段,是廣西海岸帶中規模最大的港灣,水域面積約400 km2 ,呈葫蘆狀( 圖1) 。欽州灣由內灣、灣頸和外灣組成。內灣又稱茅尾海,面積約134 km2 ,有茅嶺江、欽江等中小河流匯入,平均寬度8 km,水深通常在5 m 以淺; 灣頸較狹窄,平均水深約15 m; 外灣呈喇叭狀,面積238 km,灣口向北部灣開敞,口門東起犀牛腳西至企沙,寬約29 km[1]。近20 a來隨著海灣周邊經濟開發建設和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后,欽州灣掀起了開發熱潮,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承受著愈來愈大的壓力。大量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同時大規模的填海工程的實施,使得海灣納潮量下降,海水交換能力變差,欽州灣水體富營養化癥狀日益顯現,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營養鹽作為浮游植物賴以生長的重要營養物質,是水體富營養化發生的基礎條件之一,因而研究海灣營養鹽含量的變化規律和海灣富營養化狀況可以了解人類活動對海灣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為有效的防治水體污染和提高水體質量提供合理的科學依據[2],而欽州灣及鄰近海域相關研究少有報道[3-9]。
本文根據2010 年3 月、6 月、9 月、12 月4 個航次的調查數據,分析了欽州灣及鄰近海域海水中營養鹽的時空變化特征,并采用富營養化指數法和浮游植物群落結構指數法對海域的富營養化程度進行了評價,以了解該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