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球變暖和大氣環流波動的背景下,旱澇急轉和極端性氣候水文事件日益引起關注. 現代和全新世特大洪水發生是一種隨機現象,其頻率的增加與氣候波動響應[1]. SWD( slack water deposits,洪水滯流沉積物) 的研究源自古洪水水文學中關于古洪水事件信息載體的鑒定分析[2],其實質是地表松散碎屑沉積物經過河流長距離搬運、分選,在河流凸岸或支流溝口處,高水位滯流環境下的懸移質泥沙沉積[3-9]. 現代洪水SWD 與上游流域內的地表物質、植被覆蓋、工礦業開采等現代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現代洪水SWD 的地貌學和沉積學的分析可以揭示多種環境信息[10-11]. 其中,沉積物中微量重金屬元素含量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的地質記錄,對沿岸水體與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潛在影響[12-19].
漢江上游地處秦巴山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幾乎每年夏、秋季都會受到暴雨、洪澇災害的影響; 同時,漢江上游地區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其重金屬元素含量是影響水質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對漢江上游水化學和水系沉積物等方面的重金屬元素研究較多[20-26]; 而對于其現代洪水SWD 重金屬元素研究則顯不足. 該研究通過對漢江上游流域現代洪水SWD 中重金屬元素質量分數及其空間變化的研究,揭示受現代人類活動影響下的重金屬元素質量分數及其空間分布特征,以期為漢江上游洪水期間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