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厭氧消化污泥氣中含有的H2S 氣體嚴重影響了沼氣品質和沼氣利用,一般工程上多采用后端凈化技術進行沼氣脫硫,應用較為廣泛的有干式脫硫工藝和濕式脫硫工藝。干式脫硫工藝是在脫硫塔內裝填多層吸收材料( 工程上多采用氧化鐵固體吸收劑) ,工藝原理及操作流程相對簡單,但脫硫效率較低且穩定性稍差; 濕式脫硫工藝一般用液體吸收劑在脫硫塔內吸收沼氣中的H2S,常用的吸收液是2% ~ 3%的Na2CO3溶液,脫硫效率較高,但運行管理較為復雜,且需后續的沼氣除濕工藝。近年來,膜技術、生物技術的發展為沼氣凈化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但限于投資和材料、菌種選擇問題,工程上難以普及應用。尋求高效、穩定、經濟的污泥氣脫( 降) 硫技術,是降低成本、提高沼氣利用價值的有力保障,是促進污泥厭氧消化工藝發展的重要環節。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1],一定濃度的鐵鹽( FeCl3)調質預處理,可增強污泥的絮凝效果; 通過投加鐵鹽的水解及物理、化學反應過程,顯著降低污泥中可溶態硫酸鹽和硫化物濃度,進而抑制污泥厭氧消化過程中不同形態的硫向氣態H2S 轉化、減少H2S 氣體釋放。該研究從理論上探討了鐵鹽調質降硫的可行性,本文將通過模擬試驗深入探討不同調質濃度下的實際降硫效果,進一步驗證“鐵鹽調質降硫法”的技術可行性,為其工程應用奠定研究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