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電方式對填料型微生物燃料電池性能的影響 |
文件大小:0.39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4-01-15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填料型微生物燃料電池 PMFC   |
【摘要】 | 針對填料型微生物燃料電池(PMFC)集電不足的情況,利用鈦網作為集電體,比較不同集電方式(外側、內側、雙側) 下PMFC的產電性能。 |
【部分正文預覽】 | 微生物燃料電池( MFC) 作為一種新型的污水凈化裝置,在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有機物的同時還能將其中所蘊含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針對MFC 的產電機理、產電微生物、構型優化、電極材料、分隔材料等方面,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功。然而,這些研究主要采用MFC 小試裝置,反應器體積超過10 L 的MFC 研究卻很少。
實用化是未來MFC 的主要發展趨勢,MFC 體積有效放大是實用化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填料型MFC 中的填料電極能負載大量產電微生物,是一種適合MFC 放大的構型。然而,作為電極材料的填料,一方面是產電微生物的載體,另一方面也擔負著傳遞電子的作用。因此,提高電子傳導的有效性,進而提高功率密度,是填料型MFC 放大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目前,填料型MFC 中常用的集電材料主要包括碳和金屬兩類,其中金屬( 不銹鋼、鈦網等) 集電材料具有導電性好、強度高、抗腐蝕等優點,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集電體與電極材料的有效耦合,能減小電極的歐姆阻力,提高功率密度。因此在反應器放大的同時,需要通過集電體構型的優化來實現電子的有效收集。
筆者以總體積為25 L 的填料型生物陰極MFC為研究對象,比較不同集電方式( 包括集電體放置方向、集電體分層放電等) 對MFC 產電性能的影響,結合不同進水方式分析集電體分層放電的差異,并通過模擬壓力試驗分析不同深度下集電體與填料之間的接觸電阻,旨在為填料型MFC 的放大、集電方式的優化提供參考。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