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消毒副產(chǎn)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是指采用消毒劑對飲用水消毒時,水中含有的一些天然有機物(NOM)與消毒劑反應生成的化合物。
目前世界上使用較多的消毒劑有液氯、氯胺、二氧化氯、次氯酸鈉、臭氧及復合消毒劑等。DBPs 所指范圍很廣,主要可分為4 類:三鹵甲烷(THMs)、鹵代乙酸(HAAs)、鹵代乙腈(TANs)和致誘變化合物(MX)[1]。THMs 普遍存在于用氯消毒的飲用水中,實驗表明DBPs 的各組分具有明顯的致突變作用,且存在良好的劑量反應關系。動物實驗證實DBPs 可引起動物的腎臟、肝臟腫瘤、具致癌性。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長期飲用氯消毒的飲用水,死于消化和泌尿系統(tǒng)的癌癥的危險性增加;诖耍壳耙殉蔀閲鴥(nèi)外研究的重點[2、3、4]。我國最新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5749-2006)[5] 規(guī)定了4 項消毒劑,毒理指標增加了多項,各指標限值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液氯消毒價格低廉、殺菌能力強、持續(xù)時間長,且技術成熟,一直是飲用水消毒的首選藥劑,采用長江水源的無錫錫澄水廠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及管網(wǎng)覆蓋面大而采用了液氯消毒。它的不利之處在于,相比較其他消毒藥劑而言,相同水質(zhì)條件下,它產(chǎn)生的DBPs 的種類要多且量要大。因此有必要對錫澄水廠的DBPs 進行調(diào)查研究。本文僅對以下指標進行著重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