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有機污染源識別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 |
【中文關鍵詞】 | 有機污染源 識別技術體系 單體同位素 溶質運移模型 污染場地   |
【摘要】 | 地下水有機污染點多面廣、污染源不清、治理難度大,如何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源對地下水的威脅,是地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關鍵. |
【部分正文預覽】 | 摘要: 隨著城市工業化快速發展、人類活動的加劇,地下水有機污染日益突出,已引起社會高度重視.根據我國地下水有機污染調查資料,我國城市地下水有機污染物的檢出率高達48.42%,全國各地地下水有機物檢出情況基本類似,檢出率較高的揮發性有機組分(VOCs)主要為氯仿、四氯乙烯、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超標組分包括四氯化碳、苯、氯仿、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等[1]. 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淺層地下水普遍存在有機污染,特別是污染嚴重區位于大型水源地范圍內,致使水源地內的淺層地下水受到有機污染威脅; 太湖流域淺層地下水有機組分檢出率較高,大部分高濃度點位于工業區內,淺部地下水有機污染程度相對較重、深部地下水較輕; 華北平原地下水有機物檢出率為84. 2%,檢出率較高的組分為氯仿、甲苯、四氯乙烯等,超標的組分為四氯化碳、苯并[a]芘、揮發性酚類,在人類活動相對強烈的城鎮地區地下水有機物檢出率相對較高[4]. 深層地下水和巖溶地下水中也檢測出有機污染物,濟南泉域巖溶地下水氯代烴檢出率較高,大部分檢出點分布于大中型企業附近[5]. 地下水有機污染調查結果表明,全國大部分地區地下水遭受有機污染威脅. 地下水有機污染具有點多面廣、污染源不清、治理難度大的特點,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源對地下水的威脅,是地下水有機污染控制的關鍵.但是,對于歷史時期形成的地下水有機污染,尤其是歷史存在的分散式工業污染源,由于技術革新,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因廠址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等,難以確定確切的污染源位置,為地下水有機污染治理帶來了困難,為解決污染源識別這一難題,本文以北方典型城市地下水有機污染源識別為例,開展源辨識技術研究,構建地下水有機污染源識別技術框架體系,利用單體同位素技術和地下水數值模擬反演相結合的手段,在場地調查、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對地下水中有機污染物的來源、污染方式、進入地下水的途徑及其運移規律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室內模擬和野外調查多次驗證,確定了研究區地下水有機污染源的時空分布,以期為該區地下水有機污染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