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自動測報技術是現代水文測報自動化的重要手段,建設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系統主要以對外引進為主,其中典型的是由當時國家水電部引進的四川臥龍保護區漁子溪和長江大寧河 2 大水文自動測報系統。隨著我國計算機、微電子技術等基礎條件的改善,我國許多企業開始研制、建設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到目前為止,粗略估計已建成各類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數千處。為規范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建設,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國家水利部就出臺了SL61-94《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范》[1],該文件和后來的修編版 SL61-2003《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范》[2] 對當時混亂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的相關定義進行了規范,對系統組成和設備的技術要求、通訊方式等進行了規定,對引導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初期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和各地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自動測報通訊基本上都是依賴自建網絡進行信息傳輸,傳輸方式相對單一,各企業生產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設備互不兼容。特別是,由于通訊方面沒有統一的規約,不但不同企業生產的設備在同一水文自動測報系統中無法直接代用,就是同一企業生產的先后產品也鮮有完全兼容,這給系統建設、擴容、升級均帶來嚴重的限制。統一通訊協議和規約已成為水文自動測報發揮信息共享組網的急切需求。 |